Search


 

防疫在家工作10招提升效率- 世界新聞網 - 世界日報

資料來源:美國《預防》雜誌、記者王郁婷╱輯譯

●因應新冠肺炎疫情,許多人開始待在家進行遠距工作。有的人覺得不必進公司很開心;也有人覺得作業不便,或因為在家工作而效率不彰,使工時拉得更長。蓋洛普(Gallup)的研究發現,當員工遠程工作時,會提升敬業度;國際遠距工作平台Flexjobs的數據則顯示,遠距工作者往往更快樂。

在家工作可能會面臨什麼問題?這是過去每天要進辦公室的上班族沒有過的體驗。在開心之餘,先請專家點出問題與解決之道,協助你在接下來的遠距工作時間,更能得心應手。

1.明確建立工作時數

在家工作常見的第一個問題,就是工作和休息的界線模糊,常難以畫清。這就是為什麼專家認為安排固定的起床、工作、睡眠時間非常重要。曼哈頓的心理治療師Lucas D. Saiter說:「如果沒有做好分界,工作就會滲透到個人生活中,嚴重造成生產力損失。」

2.工作前的儀式

讓新的一天有好的開始,你需要一些儀式,想想,什麼能賦予你能量、平靜?有些人可能是淋浴,有些人可能是喝咖啡或閱讀報紙,花一點點的時間讓自己平靜,然後進入工作模式。

3.換掉睡衣

很多人覺得在家上班的好處,就是可以蓬頭垢面、省去換衣服裝扮的麻煩。但換件衣服,可以幫你提醒大腦「該上班了」,即使只是換上一條瑜伽褲也可以。「當我們穿著睡衣時,很難嚴肅面對工作,因為我們的大腦會覺得這是休閒時間。」醫學博士Marcey Rader認為,穿著可以舒適,但不該是你睡覺時的樣子。

4.在特定的區域工作

提高在家工作效率的關鍵,在於有專屬的工作空間。大腦跟家裡不同的空間、會有不同連結,例如吃飯的桌子、烹飪的廚房、睡覺的床,因此必須有一個特別創建的空間,使大腦與工作連結。當然這對居住在套房的人不太容易,但可以嘗試努力騰出一個只給工作專屬的小空間。

5.注意時間的利用

這有點類似在編預算之前,先了解自己的花錢習慣,請注意你在家的時間利用,以提高工作效率。「是否花太多時間回覆電子郵件?是否花太多時間做無謂的等待?如何確立任務優先順序?」研究正念與壓力管理的生活教練Susan Petang說,如果你意識到自己每天花三小時盯著社群媒體,那麼請開始調整自己的習慣。

6.別讓家事干擾你

在家工作並不意味你有更多時間做家事。讓家人理解,你是在工作,不要因為你在家而要求做更多家務。把家事留在工作完成之後,畫分兩者的距離,才能同時提升做這兩件事的效率。

7.設置計時器

確定工作任務優先順序後,設定計時器,然後將精力集中在其中一項任務上,直到計時器響起。無論是以半小時或一小時為單位,設定計時器除了提升效率,也能讓你定時離開電腦伸展一下。

8.做有意義的休息

暫停工作對於提高生產效率非常重要。心理治療師Lucas D. Saiter建議「採取有意義的休息」,例如到附近公園散散步或打坐等。離開一會兒去做自己喜歡的事,會讓你精神煥發。

9.練習「單任務」處理

現代人習慣多工,一次同時處理很多事情,以為能提升工作效率,事實恰恰相反。專職改善時間管理和生產力的Melissa Wolak教練說,大約只有2%的人能夠執行多任務處理。「當你一次專注於一項任務,大腦效能會更高,更有生產力。」單任務處理是集中腦力和精神的最佳模式,但這對在家工作的人尤其困難,因為有太多讓你分心的事物。

10工作完成後的整理

即使你家已經亂成一團,也請嘗試保持工作區域的整潔,那些零亂的物件只會讓腦袋壓力更大。在每個工作日結束時,花一點時間清理,明天的你會感謝今天的你,為他保持一個整潔的空間。

71--當穿著睡衣時,很難嚴肅面對工作,因為大腦會覺得這是休閒時間。(本報資料照片) 71--當穿著睡衣時,很難嚴肅面對工作,因為大腦會覺得這是休閒時間。(本報資料照片)
73--在家挪出專屬的工作空間,幫助大腦與工作連結。(Getty Images) 73--在家挪出專屬的工作空間,幫助大腦與工作連結。(Getty Images)

Let's block ads! (Why?)



"烹飪的" - Google 新聞
April 13, 2020 at 05:00PM
https://ift.tt/2RzjgpB

防疫在家工作10招提升效率- 世界新聞網 - 世界日報
"烹飪的" - Google 新聞
https://ift.tt/2WC4sKn
Shoes Man Tutorial
Pos News Update
Meme Update
Korean Entertainment News
Japan News Update

Bagikan Berita Ini

0 Response to "防疫在家工作10招提升效率- 世界新聞網 - 世界日報"

Post a Comment

Clothing

Powered by Blogger.